葫蘆好新情,生命不止息——走近肢體新生協會
修改日:2021.01.12 整理·撰文 黃晴
聽到肢體新生,你腦中最先浮現的會是什麼呢?相信多數人會認為與義肢有關,其實肢體新生擁有不同的涵義,那就是幫助肢體障礙的朋友們學習一技之長,活出「嶄新的人生」。
一個葫蘆,代表一份永遠不放棄的心
位在基隆巷弄深處的肢體新生協會,一進去映入眼簾的,便是牆上滿滿的葫蘆夜燈。
為了能幫助更多的肢體障礙朋友能勇敢面對人生,為生命打開另一扇窗,肢體新生協會推廣一系列由師傅純手工雕刻與繪製的葫蘆藝術創作。協會的理事長更是身體力行,除了特地南下前往高雄拜師學藝,更致力於將每一個精緻的小葫蘆推廣出去,期盼能讓更多人看到肢體障礙朋友們的努力成果。

妙手回春小葫蘆
當天參訪肢體新生協會時,我們訪問了在現場為葫蘆進行「藝術化」加工的劉師傅。今年已經61歲的劉師傅氣色非常好,他是第一批學習葫蘆藝術創作的協會成員,目前已有3年多的資歷。在與劉師傅的對談中,處處可以窺見其對葫蘆藝術創作的用心,以及對於肢體新生協會的感謝。
從使用工具雕刻葫蘆外表的紋路到上色,全部都是由他一手包辦,你幾乎很難想像,一個如此小巧精緻的葫蘆,要耗費多大的時間和專注力才能夠創造出來;而指導協會成員學習葫蘆藝術創作的神秘客老師,更是不辭辛勞地從南部搭車北上,定期開設課程,希望能讓大家一同加入他們的行列。
為了讓葫蘆文化繼續延續,他們積極地與市集、飯店進行合作,同時也和故宮接洽。不論颳風下雨,四處奔走尋找擺攤的地點,付出再多的辛苦與心苦都吞入肚裡──在那小小的葫蘆中,我們看到了好大好大的愛。

天時人和都到齊,唯獨地利缺席時
劉師傅說,製作1個純手工的葫蘆得花上半天的時間,一整天下來只能完成2~3個。他感嘆,加工時的聲音容易引起附近住家的抗議,雖有另外尋找設立庇護工廠的地點,偏偏基隆的地形缺乏平地;而用來加工的機器在使用一定時間後會過熱,卻僅有兩個可以交替使用。在各種不利要素的限制下,真的很傷腦筋。
活出自己的人生
在回去的路上,我一直在思考,縱然行動不便,但協會成員們的心比誰都要不受拘束,更為了生活而持續不懈地努力,可這種「拼到底」的精神卻是許多人辦不到的。從他們身上讓我看到──人要活著,但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活,而是為了活出最精彩的人生!
延伸閱讀
- 在這裡找未來!三重青年職涯發展中心一日遊
- 人人有屋住,處處都有愛——我看崔媽媽基金會
- 地遠心很近——基隆輔具資源中心
跟上述文章相關的福利